35歲成為中年打工者的夢魘,已經有好多年了。有一個問題,我始終弄不明白,為什么35歲是職場的一道“玻璃門”甚至“生死門”?搜遍網絡,我也沒找到權威答案,更不知道是誰劃定的杠杠,但放眼望去,這道杠杠就像一道鐵門檻,經??ㄔ诟黝愓锌?、招聘中,成為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。
然而,其不合理性顯而易見。宏觀而論,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,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,延遲退休已是大勢所趨。此等情勢下,35歲即遭遇“隱形退休”,求職處處受阻,何其乖謬。要知道,他們距離真正退休至少還有20多年時間,比他們參加工作的時間還要多出一兩倍。微觀而論,正常情況下,一個人從23歲大學畢業到35歲,經過12年的職場摸爬滾打,步入人生黃金期,要經驗有經驗,要體力有體力,在這個時間節點被職場嫌棄,既不科學也不公平,更是人才浪費。
“35歲危機”背后有一定現實因素,但更多是觀念束縛所致。在這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年代,在這個平均壽命高達七八十歲的時代,“35歲危機”是一股逆流。
觀念不變原地轉,觀念一變天地寬。解除“35歲危機”,還得從觀念尋找突破口。觀念之大者,莫過于法律法規。法律法規對年齡歧視說不,中年打工者才能理直氣壯地跨過35歲這道坎,但現行法律法規對此并無相關明確。觀念之主導者,莫過于政府。政府觀念主要體現在選人、用人上,唯才是舉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年齡不應被賦予那么高的權重。主流價值觀認可了,社會自然就會跟進,“35歲危機”也將逐步得到解決。